拒养「过宠儿」3技巧‧3情境,父母学说Yes & No
发布时间:2021-08-28 阅读次数: 782次

在承受多次人工受孕失败后,在父母引颈期盼下,如小公主般的娃娃终于诞生。掌上明珠,得来不易,娃娃一出生后,爸比妈咪迫不及待想给孩子满满的爱。看到娃娃因夏天闷热不舒服而大哭,冷气立刻24小时强力放送;半夜一听到娃娃哭声,立刻以跑白米速度,迅速抱起孩子安抚。
也许发现凡是用「哭」来表达需求很有用,娃娃学会了以「哭」来表达想法。开心也哭,不开心也哭;父母在甘愿为儿奴的亲情天性背后,不禁开始思索,如此宠爱娃娃,是否曲解了「爱的真谛」?

有求必应,潜藏危机
爸比妈咪们是否有过以下经验:带宝宝逛街经过玩具店,看见喜欢的玩具,孩子总是大声哭着要买;害怕接触陌生环境,出门上学不是要妈妈连拖带拉,就是乾脆坐在门口耍赖,说什么也不去上学。

面对这样的「僵持」,爸比妈咪们该怎么解决?是强硬拒绝?还是心软迁就?随着小宝贝的认知、理解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建立,若被孩子抓准了父母「有求必应」的个性,张老师基金会谘商心理师杨文丽指出,常此以往,恐将不利孩子人格发展。

过度自我中心
杨文丽心理师表示,从国内外几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报告结果显示,长期习惯父母经常「有求必应」的孩子,有较高比例容易养成以「自我」为中心的人格特质。

她近一步解释,在家长「有求必应」的教养模式下,孩子很容易错将「服务」这项极具互动性的原始精神,只吸收到单向的「被服务是理所当然」的概念。由于孩子只吸收到以「自我」为出发点的服务特性,容易养成小孩过度以「自我」为中心的人格特质。

自我控制力差
父母亲过份溺爱,凡事代劳,除了养成孩子凡事以自我需求、喜好为中心的「目中无人」个性;还会因缺乏与他人互助的观念,养成专断、跋扈,无法接受别人说不以及限制的的人格特质。凡事总以「我想要」、「我说了算」等自私心态面对,长期下来,因为不习惯迁就环境、隐忍现实,对自我的态度、行为控制力多较差。

情绪不稳
正因为从小对「自我控制」的能力不佳,对于即将步入校园团体生活的学龄前幼童来说,很容易因为太过「自我」,常遭同侪排挤或拒绝,这样的负面互动回馈,会使一向在家受宠的孩子显得不知所措、恼羞成怒,甚至出现强烈情绪反弹等情绪不稳现象。而由于家庭教育传递错误认知,造成孩子认知不和谐,老是觉得全天下的人都跟自己唱反调而心情不佳、情绪不定,若无即时导正错误观念,很容易进一步引发孩子的社交能力危机。

社交差,学习少
「错误的家庭教育,会让孩子付出惨痛代价!」杨文丽心理师指出,在少子化的现代社会,家长因宠儿宠出「小霸王」的现实案例不胜枚举,「从小扎根错误,孩子性格很容易就此扭曲了!」

凡事以自我需求为中心的「过宠儿」,会因出现爱操控他人、跋扈、耍赖等个性,与之相处的同侪会因地位不平等而产生拒绝、远离,甚至排挤的现象。当孩子被身边的同学、朋友一个个拒绝,这对孩子的人际互动与学习机会,绝对会带来负面影响。

认知形塑
教养:大小有别
教育小小孩‧先培养「做」的习惯
杨文丽心理师指出,对于0~1岁小Baby来说,确保日常生活规律、健康成长,建立基本信任关係等,是父母亲育儿的首要任务。而等到孩子约1~3岁大时,此时的行动力与理解力虽然还不甚灵活,但已经有能力透过行为结果意识、理解「什么是对、什么是错」的观念。她建议,父母此时可开始为孩子制定明确生活规范(也就是「家规」),让孩子即早辨识是非对错,建立行为准则。
杨文丽心理师提醒,这时期的孩子,还无法充分理解所谓「模糊」地带,家长在教养孩子时,应着重具体、黑白分明式的规矩,让孩子有所依归。

训练大小孩‧学习「负责任」
约3~6岁的大小孩,多半已经具备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,也对于简单的人际互动与是非对错,有基本的认识与想法。面对这个年纪的孩子,家长教养应评估小孩的个别状况予以进阶教育;杨文丽心理师提到,对大孩子来说,学习对自己所做的事「负责」,才能避免日后出现自私、推诿的行为。
「小至自己收好玩具,大到完成爸妈老师交待的事项,都是负责任的表现。」杨文丽心理师认为,当孩子能够理解,爸比妈咪的爱,不是无条件付出;适时「放手」让自己学习为自己负责,也是父母的另一种爱。

结语
极具效果的家庭教育,必须立基于孩子对家长的信任。杨文丽心理师师强调,爸比妈咪们面对孩子无理取闹的态度,千万不可有「他还小,长大就会好」的错误迷思。想不养出「过宠儿」之前,得先重新检视自己是否已有「为人父母」的正确认知,不放大自己对孩子的罪恶感;勿以为替孩子做得多,就是爱孩子;不说一套做一套;也勿用威胁利诱形式养大孩子胃口,训练孩子学习付出、对自我负责,以导向人格发展的正轨喔!

(详文请见2009年八月号育儿生活杂誌)

在承受多次人工受孕失败后,在父母引颈期盼下,如小公主般的娃娃终于诞生。掌上明珠,得来不易,娃娃一出生后,爸比妈咪迫不及待想给孩子满满的爱。看到娃娃因夏天闷热不舒服而大哭,冷气立刻24小时强力放送;半夜一听到娃娃哭声,立刻以跑白米速度,迅速抱起孩子安抚。
也许发现凡是用「哭」来表达需求很有用,娃娃学会了以「哭」来表达想法。开心也哭,不开心也哭;父母在甘愿为儿奴的亲情天性背后,不禁开始思索,如此宠爱娃娃,是否曲解了「爱的真谛」?

有求必应,潜藏危机
爸比妈咪们是否有过以下经验:带宝宝逛街经过玩具店,看见喜欢的玩具,孩子总是大声哭着要买;害怕接触陌生环境,出门上学不是要妈妈连拖带拉,就是乾脆坐在门口耍赖,说什么也不去上学。

面对这样的「僵持」,爸比妈咪们该怎么解决?是强硬拒绝?还是心软迁就?随着小宝贝的认知、理解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建立,若被孩子抓准了父母「有求必应」的个性,张老师基金会谘商心理师杨文丽指出,常此以往,恐将不利孩子人格发展。

过度自我中心
杨文丽心理师表示,从国内外几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报告结果显示,长期习惯父母经常「有求必应」的孩子,有较高比例容易养成以「自我」为中心的人格特质。

她近一步解释,在家长「有求必应」的教养模式下,孩子很容易错将「服务」这项极具互动性的原始精神,只吸收到单向的「被服务是理所当然」的概念。由于孩子只吸收到以「自我」为出发点的服务特性,容易养成小孩过度以「自我」为中心的人格特质。

自我控制力差
父母亲过份溺爱,凡事代劳,除了养成孩子凡事以自我需求、喜好为中心的「目中无人」个性;还会因缺乏与他人互助的观念,养成专断、跋扈,无法接受别人说不以及限制的的人格特质。凡事总以「我想要」、「我说了算」等自私心态面对,长期下来,因为不习惯迁就环境、隐忍现实,对自我的态度、行为控制力多较差。

情绪不稳
正因为从小对「自我控制」的能力不佳,对于即将步入校园团体生活的学龄前幼童来说,很容易因为太过「自我」,常遭同侪排挤或拒绝,这样的负面互动回馈,会使一向在家受宠的孩子显得不知所措、恼羞成怒,甚至出现强烈情绪反弹等情绪不稳现象。而由于家庭教育传递错误认知,造成孩子认知不和谐,老是觉得全天下的人都跟自己唱反调而心情不佳、情绪不定,若无即时导正错误观念,很容易进一步引发孩子的社交能力危机。

社交差,学习少
「错误的家庭教育,会让孩子付出惨痛代价!」杨文丽心理师指出,在少子化的现代社会,家长因宠儿宠出「小霸王」的现实案例不胜枚举,「从小扎根错误,孩子性格很容易就此扭曲了!」

凡事以自我需求为中心的「过宠儿」,会因出现爱操控他人、跋扈、耍赖等个性,与之相处的同侪会因地位不平等而产生拒绝、远离,甚至排挤的现象。当孩子被身边的同学、朋友一个个拒绝,这对孩子的人际互动与学习机会,绝对会带来负面影响。

认知形塑
教养:大小有别
教育小小孩‧先培养「做」的习惯
杨文丽心理师指出,对于0~1岁小Baby来说,确保日常生活规律、健康成长,建立基本信任关係等,是父母亲育儿的首要任务。而等到孩子约1~3岁大时,此时的行动力与理解力虽然还不甚灵活,但已经有能力透过行为结果意识、理解「什么是对、什么是错」的观念。她建议,父母此时可开始为孩子制定明确生活规范(也就是「家规」),让孩子即早辨识是非对错,建立行为准则。
杨文丽心理师提醒,这时期的孩子,还无法充分理解所谓「模糊」地带,家长在教养孩子时,应着重具体、黑白分明式的规矩,让孩子有所依归。

训练大小孩‧学习「负责任」
约3~6岁的大小孩,多半已经具备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,也对于简单的人际互动与是非对错,有基本的认识与想法。面对这个年纪的孩子,家长教养应评估小孩的个别状况予以进阶教育;杨文丽心理师提到,对大孩子来说,学习对自己所做的事「负责」,才能避免日后出现自私、推诿的行为。
「小至自己收好玩具,大到完成爸妈老师交待的事项,都是负责任的表现。」杨文丽心理师认为,当孩子能够理解,爸比妈咪的爱,不是无条件付出;适时「放手」让自己学习为自己负责,也是父母的另一种爱。

结语
极具效果的家庭教育,必须立基于孩子对家长的信任。杨文丽心理师师强调,爸比妈咪们面对孩子无理取闹的态度,千万不可有「他还小,长大就会好」的错误迷思。想不养出「过宠儿」之前,得先重新检视自己是否已有「为人父母」的正确认知,不放大自己对孩子的罪恶感;勿以为替孩子做得多,就是爱孩子;不说一套做一套;也勿用威胁利诱形式养大孩子胃口,训练孩子学习付出、对自我负责,以导向人格发展的正轨喔!

(详文请见2009年八月号育儿生活杂誌)


参考资料
返回上一页

Copyright © 2002-2013亲宝贝代孕机构 网站地图 sitemap.xml tag列表